信仰的普世價值


  • 2012-09-13 01:26
  • 旺報
  • 【星雲】


     全球經濟遭逢重重困境之際,最急需一份提振信心與力量的信仰,信仰具有普世價值,有信仰就有信心,有信仰就有力量;信仰能使生活美化,一個有信仰的人,他的內心是充實的,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充滿祥和;反之,沒有信仰的人,他的心靈找不到皈依處,他的人生是空虛的,他感到的世界是貧乏的,所以有信仰的人生才是美滿。


     寶藏在心 世間享有


     信仰可淨化我們的身心、增進我們的道德、昇華我們的人格,可以做為我們生活的指標,我們對好人好事,對道德、因果,對慈悲、情義,對父母、朋友,以及家庭、社會,乃至對自己都能產生信仰,並且具足信心,彼此的關係就會和諧。


     每個人內心都有無限的寶藏,如慈悲的能量、智慧的能源、生命的能力、自我的信仰等。慈悲、智慧是人生最大的美德與財富,一個人只要有慈悲、有智慧,生命就會變得充實而富有,內心就會感到歡喜與自在,所以心中的寶藏,比世界上有形的財富更為重要。「人心、命運、金錢」互為因果,「心好命就好,命好錢就多」,人生的財富,要向內求。


     人生的價值,也不能只有向「錢」看齊,金錢以外,我們內心的滿足、身體的健康、心胸的寬大、前途的美好、生活的幸福、眷屬的和諧、智慧的靈巧,這些都是無價財富,只要我們的心靈淨化,這些內財自然具備。


     「淨心」之外,要懂得「發心」。只要懂得開發心田,內心的寶藏就能一一出土,心裏的能源就會源源流出。心田最大的能源,就是信心。信仰能使前途有望,能使煩惱解脫,能使身心安住,能使生命有靠;有信仰,就有取之不盡的寶藏。


     在經濟學致富祕訣是「開源節流」;世間的財富,有狹義的、廣義的;有有價的、無價的;有有形的、無形的;有外在的、內在的;世間的財富不一定全然為我們所「擁有」,如果懂得「享有」,其實比「擁有」更富足;懂得以「享有」代替「擁有」,就是精神上的富者。


     江蘇省的江陰縣,有一位吳仁寶先生,他把華西村建設成為「天下第一村」。讓財富為大眾所共有,讓大家分享,所以現在「天下第一村」已成為觀光景點。財富要能與人分享,首先就是不能有自私的心,要「以眾為我」。平時常講「捨得、捨得」,肯捨,才能得。我們能把自己所得的財富與眾人共享,才會更有價值。


     結緣回向 和諧禪悅


     經濟繁榮的地方,文化、道德一定提昇;貧窮,就會衍生許多罪惡。經濟的價值,不在於自己擁有,要均平共享,要懂得結緣布施。布施結緣是人間最美好的事。所謂「未曾得道,先結人緣」,人在世間生活,要靠許多因緣成就才得以生存,所以平時要與人廣結善緣。結緣之道,首在布施。懂得布施,就是具有「物我一如,同體共生」的宏觀;捨得把我的財物與人共享,就能得到廣結善緣的好處。因為布施表面是「給」,其實是「得」;懂得「給人,其實就是給己」,就是最有智慧的富人。


     布施也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布施貴在一分發心,有時雖然只是少少的一點東西,只要誠心回向,所謂「回小向大、回少向多、回事向理、回因向果」,結果會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回向就是「給人」,「給人」才能發揮經濟的價值。透過經濟上的均衡分配,大眾才能過著「經濟平衡、利和同均」的經濟生活。有錢的人幫助窮困的人,有力量的人扶助弱小的人,如此在沒有經濟的壟斷、勞資的對立、貧富的懸殊等社會問題下,人人得其所應得,自然可以建立一個民有、民享,而且均平、富足的社會。


     在世間上做人,有各等的層次。生活最高的境界,就是「物質的生活要淡泊、精神的生活要昇華、藝術的生活要豐富、信仰的生活要提升」。當我們能從世俗的物欲中超脫出來,能在信仰裡找到安身立命之處,從而獲得平安祥和的禪悅法喜,自然人人「自心和悅」,推及開來,必然「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作者為佛光山開山宗長,於「達沃斯論壇」講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農阿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