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買了一本書,買它的原因是看了該書底頁的介紹所引誘,讀了又讀,看了又看,這些天以來,彷彿自己也己經置身在喜馬拉雅山.............


        「雪豹」好引人想像的動物,書名就是雪豹,書是這樣介紹的:一個自然學家的性靈探索之路,『喜馬拉雅空氣新鮮,山顯得近在眼前,面對這壯觀的山水,淚水靜靜浮上眼眶,這幾週來不受干擾--沒有信件、電話、不必應付旁人的需求---我的腦袋很清楚,自動自發回應萬事萬物,這種感覺很驚人。』


        1973年,作者彼得馬修森與動物學家喬治夏勒前往西藏邊界尼泊爾境內的多泊爾區,目的是研究當地特有的喜馬拉雅藍羊,不過,兩人還有另一個目的,就是希望能一窺山中最珍貴美麗的傳奇生物--『雪豹』。這「自然以待」及「科學研究」兩種文化態度上的差異,在作者以研究者的身分進入藏區這佛學的精神發源地時,形成了不太明顯,卻一再挑戰讀者心念的對立衝擊。我們如何看待事物、如何安置自我,都在這主觀與客觀、主觀與客體的對應中遊移流轉。


        全心全意接受現狀是藏民生存的一種冥想!


        書中記錄了藏區山水、藏人生活,以及兩個研究者和一群藏人嚮導長途跋踄翻山越嶺追尋羊蹤的成果。但這趟旅程重要的並非結果,而是過程中作者不斷回溯自我生命歷程的禪修思念,以及更令人著迷的藏人生活與宇宙觀,他們雖生活貧困簡拙,性情卻豁達明朗,甚或無私無邪,反而更貼近禪佛的天人合一境界。


        作著鉅細彌遺描述所有看見的事物,也精準地寫出他們、牠們與它們的名字,令人佩服,學問的高深功夫與見地的豐富經驗是須要累積的,然我常常有一種不學無術自嘆弗如的感嘆,看見花草不知其名,看見昆蟲不知其名,看見飛离不知其名,看見許多植物不知其名,看見山不知其名,看見雲不知其名,偶略知一二則甚為自視且驚喜,而真理為何卻仍渾然無知。書中作者在篇章裡敘述說希望一窺傳奇的雪豹,但屢屢不見其影蹤,卻寫說看不見其實更好!沒看到其實更妙?我猜測作者的心中想法,揣測作者心中的感覺,也妄測自己的想法,真的有些人事物並不須要全部都瞭解,雖然也有一說難得糊塗,隨遇而安,但如果不瞭解不清楚又會覺得像是經過一場虛空,彷彿穿過一場幻夢,怎計量該瞭解多少?看見多少?擁有多少?記憶多少?希望、盼望與慾望同樣都是一個無底洞。


        2012這個月是慈恩月,神往喜馬拉雅山是一種幻想,而思念爸爸媽媽則是具體的思念,思念親人相信是每一個人的本能與本性,這個月恰好看了這本書,對作者與其友伴在西藏的旅程中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都是那麼具有性靈的感覺,感到十分的引人入勝,兩位西方的學者在東方的宗教聖地裡研究專業所長,對於宗教思想的特殊闡釋,是自然而然產生的效應,從而自然學家、動物學家、科學家與宗教家,都是有所專長,而凡夫一般人等自然而然所產生的反應,容或有所不同,這就讓人覺得究竟是心隨境轉?還是境隨心轉?從宇宙萬物和景象間接直接轉換成感覺與幻覺,再用自己的邏輯說出自己的答案就夠了。


        有許多感想,有許多思念,有許多話想說,.....


        讀了這本書,最想重述書裡頭的一句話:「因為這一刻在我想著它的剎那間己經過去了。」


        神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農阿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