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選結束了,許多評論使人眼花瞭亂,用一句比較庶民的話說即七嘴八舌,今天細讀了「吳豐山」先生的一篇「台灣社會的結構變遷不容忽視」有感,特轉貼分享。


正視!平常我們對許多的人、事、物等等都會選擇「與人為善」「輕重緩急」「通權達變」「利害權衡」「大局為重」......等等不同的標準和原則,以致產生如幻如夢無是無非的境界,使活在世上的人們一直陷入好壞善惡得失的糾葛循環中,翻攪不歇,始終欠缺勇氣面對問題,欠缺勇氣正視問題,甚者自欺欺人,自以為有智慧,有仁心,有愛心,不僅國家大事如此,個人生活週邊小事亦如此,於是乎,結論常常就產生所謂的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兩極,徒呼奈何,終究是無解。


正視!何其難啊!



正視始能正辦!何不為?


盼勿再蹉跎猶疑,毋庸算計,2012,正視吧!幹一些可以讓人們耳目一新的事吧!


觀念平台-台灣社會的結構變遷不容忽視




  • 2012-01-19 01:32
  • 中國時報
  • 【吳豐山】


     民國四十六年,筆者進入初中就讀。與國小不同的是,教課的老師大多是外省人,這些外省老師不管教國文、教公民或是教童子軍,常常講課講到一半,就大談八年抗戰。當時心裡只納悶,何以老師們這麼喜歡談八年抗戰?一直到很久很久以後,我才瞭解,八年抗戰雖然對我的年紀而言,與明朝清朝的事沒有兩樣,但對他們來說,卻是昨天的事,是他們人生刻骨銘心的一部分


     其實,每一個社會都是不斷變動的,只因為變動通常是漸進的,所以一般男女察而不覺,很容易一直以自己的舊認知去面對新情境;只有具有敏銳歷史觀的人,才能夠洞察變動的內涵,調整處事的要領或方向。


     拿台灣來說,二二八事件是六十五年前的事,美麗島事件是三十三年前的事。這兩個政治事件,是臺灣歷史大事,但對現在三、四十歲的青壯年而言,在感覺上,卻跟荷據、明鄭時代的事體沒有兩樣。至於族群隔閡,從民國三十九年迄今,已新生三代,其中質變,不言可喻


     更進一步說,近二十年來,經濟國際化和兩岸關係,積小變為大變,在二○一二年的今日臺灣,工作所得、稅賦負擔和社會福利已成為選民最切身的課題。另一方面,國際法上的主權定義已與從前做了很大的彎轉,比如歐元」,就是傳統主權定義上完全不能解釋的事體。至於海峽兩岸,也已遠離殺朱拔毛、反共抗俄的歲月。兩百萬居住在中國大陸的台商和台幹,在整個台灣社會結構上已居於舉足輕重的地位,誰不願去正視這個巨大的社會變遷,誰就不算真正生活在當下!


     筆者看剛辦完的總統改選,心中頗有感觸。馬英九和蔡英文俱屬好人才。馬英九由於出身藍營,很自然地把「九二共識」朗朗上口,其實馬英九何嘗不知道他口中的「九二共識」與北京的「九二共識」包藏不同。蔡英文由於人在綠營,所以對「九二共識」抵死不從,其實蔡英文做過行政院陸委會主委,她何嘗不知道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十年前,筆者在《中國時報》發表〈中共應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一文,中共派人來問我如何正視?反而當時綠營有些朋友並不領情。我告訴綠營朋友,中華民國是扁擔,台灣獨立是藏在扁擔裡頭的彩券,也只說服了少數幾人。


     大選結束了,勝出的馬英九誓言將以生命捍衛台灣,落敗的蔡英文說她認為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應該檢討,我認為都是政治家的好風度。


     個人的政治生命有限,可是國家的生機無窮。筆者認同民主政治,所以自然認可政黨政治。既然認可政黨政治,所以自然樂見每一個政黨都能與時俱進,健全發展,堅持應該堅持的,調整應該調整的。尋常百姓可以自由選擇好惡,作為政治人物,不管他是黨主席、立委、縣市長或者政治評論者,假如不能夠自己洞察社會結構的變遷,至少也要聽得進他人的智慧之言。天底下最簡單的事情就是喊口號,但喊口號哪能成就事功?天底下最舒服的事情就是找同一意識形態的人相互取暖,但相互取暖哪能面對風寒?


     勝敗乃兵家常事,不過歷史告訴我們,勝者能夠智慮清明、不被勝利沖昏了頭、從速把榮耀化成責任,才是真好漢;敗者能夠重新審時忖勢、勇於調整、徐圖從谷底翻升,才是真英雄。


     (作者為監察委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老農阿生 的頭像
    老農阿生

    老農阿生的天空

    老農阿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